湖州市吳興區“三維度”加快構建環境治理 全民行動體系 | ||||||||
|
||||||||
近年來,為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,加快形成全民參與的良好格局,湖州市吳興區著重從知曉度、參與度和滿意度三個維度加快構建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,唱響生態宣傳最強音。 一、打造立體化宣傳矩陣,擴大公眾知曉度 一是延伸宣傳廣度。開展“常規宣傳+重要節點”兩手抓,擴寬多元宣傳渠道。一方面借助村社垃圾分類驛站進行宣傳海報張貼,LED顯示屏標語投放,村村通大喇叭定時播放音頻等,常規宣傳確保全年持續推進。另一方面以植樹節、愛鳥周等重要節點為契機,面向社會公眾開展主題宣傳活動,厚植生態文明理念。2023年截至目前,已定制宣傳海報2版,梳理摸排全區751個垃圾分類驛站,各鄉鎮街道累計張貼宣傳海報300余份,開展專題宣傳活動50余場。 二是拓展宣傳維度。實行“線上+線下”多措并舉引導,激發宣傳方式“與時俱進”。一方面通過線下集中入戶走訪發放宣傳冊,網格員把生態文明理念“送上門”。另一方面采取線上有獎問答的形式發動群眾參與答題,同步優化獎品投放時間段,提高公眾參與積極性。2022年,累計發放宣傳手冊70000余份,宣傳禮品3000份,線上問卷覆蓋人數達17000余人。 三是提升宣傳熱度。創新推行“試點試行”宣傳,鼓勵鄉鎮街道特色“出圈”。充分發揮轄區內高校、商會、產業園、重點商圈、重點旅游景區等宣傳陣地優勢,整合資源集中發力。2023年共創新制定5大類試點,涉及12個鄉鎮街道,推動宣傳工作走深走實。 二、探索系統化環保設施開放,增加公眾參與度 一是打好“主動拳”。提升開放水平,面對轄區內符合資質的企業,加大“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”政策宣傳力度,鼓勵企業主動遞出“環保金名片”。同步優化公眾預約參觀流程,引導開放企業接入“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”小程序,個人和團隊均可實現一鍵預約和無障礙免費參觀。截至目前,該區已有2家企業面向公眾開放,覆蓋污水處理、垃圾分類等領域。 二是打好“連環拳”。抓好開放實效,按要求做好常態化開放的同時,專項設立環保設施開放日,并積極聯合大魚公益、綠色浙江等社會組織,在“六·五”環境日等特定節點增加開放頻次。2022年以來,共計開展線上“云開放”活動5次,“環保設施開放日”專項活動10余次,常態化環保設施開放次數達20余次,總參與人數達1200余人。2023年截至目前已開放5次,參與人數達200余人。 三是打好“特色拳”。創新開放亮點,聚焦不同參觀群體,實行“1+N”開放模式(“1”即環保知識的講授;“N”即個性化內容的展示,定制適合各年齡段、各領域的參觀方案),推動單一的“游覽式參觀”向“沉浸式體驗”轉變。針對學生設立有“設備體驗區”等進行互動式生態體驗教育,消除校內外課堂的隔閡;針對環保監督團等設立現場參觀線路,打通公眾監督與環保開放的壁壘。積極探索“設施單位+學校+社會組織”新實踐,充分滿足公眾的知情權、監督權、參與權。 三、開展常態化自測自評,提升公眾滿意度 一是揮好以考促績“指揮棒”。將滿意度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區對鄉鎮街道考核指標,有力推動鄉鎮街道工作創新。2022年,我區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實現連續八年穩步提升,位列全市第2名,較2021年上升2個名次。2023年提前啟動召開生態環境滿意度提升工作部署會,制定《吳興區2023年度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提升工作實施方案》,緊扣目標規劃、形成考核閉環,強化統籌抓督考。 二是召開提質增效“專題會”。該區通過委托第三方測評,以月亮曬、季考核、年總結的形式,全年持續推進、特定時段集中攻堅。通過季度專題會上各鄉鎮街道的經驗分享,找準“癥結〞,補齊“短板”。2023年第一季度自測分數為86.35分,相較于2023年的82.78分得到顯著提升,實現首季“開門紅”。 三是設立定向獎補“激勵金”。聯合區財政局制定中心城區滿意度資金獎補政策,扶持鄉鎮街道開展宣傳,激勵屬地落實責任。獎補資金用于支持中心城區街道開展滿意度宣傳活動、資料印刷、宣傳品采購及其他生態環境綜合滿意度提升工作,重點關注專項補助資金的審計工作,確保充分發揮資金使用效率。2022年全年發放獎補資金2次,累計60余萬元。 |
||||||||
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| ||||||||